前言
夏目漱石的前三部曲的第一部《三四郎》描写了置身于明治维新浪潮中的大学新生三四郎因受到大都市繁华、西方文化的冲击而饱受挣扎之苦,同时展现了同时期的各类知识分子面对新知识文化的不同表现。
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民无一不被卷入时代浪潮裹挟前进的内容暂时不提。初入大学的我的关注点主要还是放在了刚入大学的三四郎的表现,同样刚刚成年,离开小城市的舒适区,独自奔赴异乡求学,面对大城市的喧哗,大学小社会的陌生,很难让人不感同身受。
三四郎在进入大学第一次收到母亲的来信后,夏目漱石向读者们揭露了三四郎内心的三个世界:一个世界在远方,像是一处后退的落脚点;一个世界里有生着青苔的砖瓦建造的房子,有宽大的阅览室;还有一个世界宛如光灿的春天在荡漾,在眼前,却难靠近,但也是三四郎最喜欢的世界。
【世界一】
世界一自然就是三四郎不久前刚离开的故乡了。“只听见火车响着吓人的声音向前驶去。三四郎合上了眼睛” 这辆火车从过去驶来,却也带走了三四郎的过去,三四郎看着窗外,匆匆掠过的,又何止是窗外的世界。但在这个时代,一切物资都很充足。大学是一个象牙塔,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即将启程前往异乡独自生活,感受的到的心情更多的都还是激动、好奇,在大学里逐渐与家人断了联系,思乡之情也未曾涌上心头。
但或许这就是家乡为我们提供保障的作用,动画《钢之炼金术师》里受反派控制的首都的环境氛围处处散发着钢铁的寒冷、沉沉阴气,而主角爱德华的家乡始终都是暖色调绿草如茵天朗气清,家乡永远都是人心灵的港湾。当我们经历社会的挨打满身伤痕时,一个人走在夜路时,我们总能依稀看见遥远处的那扇窗,依然明亮为我们守候。家乡永远都是我们的落脚点,避风港,那里有我们的亲人,朋友,世界一正是因为有他们才会温暖依然。
【世界二】
世界二是三四郎的大学,小社会。“进入这个世界的人,因不知当前的世界而颇不幸,也因能逃避烦恼的世界而颇幸运。” 这句话用来形容大学再合适不过了。正如前文反复提到的,大学是一个似是似非的社会,它像是一扇百叶窗,将世界一分为二,窗内的人们貌似与外界隔绝了,然而窗外的风雨声光依旧能通过窗缝传入一二。大学更像是为刚成人的我们搭建起了一个过渡的桥梁。
这是三个世界中唯一的现实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塑造自我的本质。这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与其接触,发生关系。三四郎是一个内向,说难听点叫“没胆量”的人,若用两个字概括他的大学生活状态那便是——边缘。本文的第三人称手法隐约让我感到三四郎站在读者的身边和我们一起旁观着身边发生的一切。三四郎在大学里经历的绝大部分事件都是受人之托,别人叫他拉他去干什么。他只是一昧地任自己被他人推着走,与他人交流为他人做事,却不对事情产生任何影响。好友托他帮自己借钱便去借,好友不还钱也不会主动索要,去看展览,去散步都是受人邀请,甚至自己明明内心躁动却眼眼睁睁地看着心上人嫁给他人。
三四郎就是这样甘于当一个沉默的旁观者,是“甘于”吗?但他却不甘自己不能与心上人终成眷属。他是胆怯没有胆量,但同时也是迷茫不知所措,他不了解大都市里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也不知道该如何在社会上与人产生联结。三四郎正是美祢子口中不断提到的“迷途的羔羊”。
【世界三】
看到原文描写的世界三我第一反应便是“经过内心美化的现实世界”,后来又想到是“小确幸”,更简单地说就是“理想世界”,是基于现实的理想世界。三四郎在偶遇美祢子后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这是三四郎将自己的愿望整合而成的世界,因此是春意盎然的。三四郎本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则是:自己似乎有资格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角,然而本该对兴欲发达求之不得的这个世界本身,却作茧自缚。没错!就是作茧自缚!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自己束缚住了自己,是他自己让自己束手无策的。
美祢子同样也是处于维新浪潮中茫然若失的一员,被时代浪潮所裹挟,她会去看戏剧,展览,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却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束缚,最终匆忙地嫁给了一位自己或许并没那么喜爱的人。美祢子是否也对三四郎怀有好感呢?尽管我对自己是不是自我脑补渲染罗曼蒂克氛围强行解读他们相处的经历表示怀疑,但我还是持肯定的答案。可就算美祢子停下脚步等待三四郎或是主动走进几步,三四郎那种“可有可无的旁观者”状态给人带来的距离感总是会将他人推得远远的。若是三四郎在于美祢子散步时,有意地提到“今夜月色真美”,结局是否能有所改变呢?
三四郎将一个人离开舒适区受到新环境冲击时的困惑彷徨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很容易看到三四郎在我们身上的投射,在经历了不同的价值观间矛盾冲击的撕裂后,我们仍需坚持自己的信念,维持住自己的本质,同时要吸收外来的新观念,与自己原有的基础交融。
时代是伟大的黑暗,将个人微乎其微的光辉衬托而出。愿每个人都能乘在时代浪潮之上,不被裹挟着盲目前进,成为真正的自己,不是任何人的名字,只是向着光辉的彼岸。